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

孔雀魚常見疾病 !


孔雀魚常見疾病

 ●  對於魚類疾病,我們應該要有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觀念,魚病通常有以下幾種特性:
季節性、傳染性、及變異性,而寶貝魚兒會生病通常都是飼主的疏忽所引起的,疾病的發生有以下幾個因素:
《水質不佳》水是魚兒生活的環境,魚兒無法離水而居,水質會惡化的主因多為投餌過量所導致,有的飼主心疼魚兒深怕魚兒吃不飽,便會投餵過量的飼料,多餘的飼料與魚兒的糞便堆積在缸底,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化學變化,釋出氯等對魚兒有害物質,改善方法為投餌應秉持少量多餐為原則,投餵的飼料應該在5分鐘內吃完為佳,過濾器一星期應清洗一次,清洗頻率不可太頻繁,否則會將過濾器上的硝化菌洗掉,造成水中菌相不平衡。
《氣溫變化》在季節交替時節是疾病最容易發生的時候,此時水溫的變化特別劇烈,魚兒是變溫動物會隨著環境溫度變化來改變體溫,水溫過高或過低皆對魚兒不利,更何況是忽高忽低的水溫呢?因此在季節交替時更應注意溫度恆定,可使用加溫棒及控溫器來維持適合魚兒生活的水溫,以預防疾病的發生。
《體表創傷》在捕撈魚兒的過程中不小心傷了魚兒細嫩的皮膚,因水中存在著許多常在菌,當體表有傷口時細菌便會經由傷口進入魚兒體內,對魚兒造成更大的傷害,因此在撈取魚兒的時候要特別小心謹慎才行。
《外來疾病》通常發生於添購新魚的時候,當我們興高采烈的為水族缸添購一些生力軍,沒想到才缸放進去不久魚兒便開始出現異狀,有些甚至直接跟我們說byebye了,因此在購入新魚後應至少要有三天的檢疫期,應先將新魚分開飼養,過幾天發現並無異狀便可放入水族箱中飼養。
●  症狀:當魚病發時可透過幾個現象發覺
●  食慾不佳、幾乎不攝食  
●  無精打采的浮游於水面或靜止於缸底
●  腮蓋開闔頻率高,呼吸急促
●  體色黯淡或退色
●  游泳時會用身體摩擦缸壁 
●  夾尾  
●  極度消瘦  
●  腹部膨大
●  體表體液異常增生,似有棉絮附著般
●  眼球突出,當發現魚兒生病時,第一步要做正確的判斷,依據病魚外表病徵來做判斷,有顯微鏡的話也可將病魚置於顯微鏡下觀察,將有助於做出更正確的判斷,第二步要能正確用藥,包括使用劑量、幼魚或成魚、使用時間、口服或藥浴都要注意。


常見疾病
《白點病》多在水溫較低的季節發生,病徵是在魚隻的體表會出現一粒粒的白點,這些白點即是所謂的白點蟲,白點蟲寄生於魚兒體表靠著吸食體液維生,當大量寄生時魚兒顯得焦躁不安,甚至會摩擦缸壁企圖止癢,根據研究指出白點蟲最適合活動水溫為15~17度,超過25度就停止分裂繁殖,因此可將水溫緩慢提高至25~30度,直到病魚身上的白點完全脫落為止,另外,將鹽度提高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。
《水黴病》為二次感染,魚兒體表有傷口時才會感染,病黴為在魚隻的體表會出現白色的棉絮狀物質,黴菌的菌絲會深入魚體吸取營養維生,不久便蔓延至全身使皮膚潰爛,罹病的魚食慾不佳,最後因營養不良而死亡,發現初期可用甲基藍,方法為將0.1公克的甲基藍溶液溶於10公升水中藥浴治療:另外也可將病缸用濃度1%~1.5%的食鹽水泡2~3天即可殺死病原。
《寄生蟲感染》例如魚虱或駝型線蟲,魚虱的口部有利齒,會將魚體咬出一個個小洞,靠著吸食魚體體液維生,魚虱會利用利齒在魚兒體表移動,每當它移動一次便多一個傷口,魚兒終因衰弱而死,魚虱肉眼是可見的,因此可直接用鑷子將其拔除,拔除後應幫魚兒擦上碘酒幫助傷口癒合。駝型線蟲是一種腸道大型寄生蟲,主要是寄生於魚類的直腸內,魚類感到駝型線蟲的病症為:魚隻瘦弱、食慾不佳、常排黏液便,糞便貼於肛門呈拖糞狀,魚隻的腸壁會受傷且易發生二次感染,因而引起腸炎、腹水等疾病,明顯的特徵是當魚兒靜止時,於肛門部位可觀察到會蠕動的紅色蟲體伸出肛門外,大量感染時肛門會腫脹且充滿蟲體,魚兒因攝食活的絲蚯蚓而感染駝型線蟲,預防方法為活餌應先消毒再投餵。
《爛鰭病》多發生於水質極度不佳的環境,而水質不佳的環境正式細菌繁生的溫床,只要魚兒的尾部或鰭部有些許傷口,細菌便會在上面大量繁生,漸漸的您會見到魚兒的尾鰭越來越短了,魚兒的外表變了一個樣,不再美麗了,此種病症就算治癒也無法再回到以前的模樣,只留下遺憾與惋惜,因此我們平時就要做好水質維護的工作,避免遺憾發生,患病初期時可利用細菌性藥物治療。
《立鰭病》魚體的鱗片立起像松果狀、食慾不佳、魚體膨大、行動遲緩、體色退色,終至死亡,此病的病源是帶菌的絲蚯蚓,在水質不佳的環境下才會發病,防治方法為活餌在投餵前應經過消毒及平日應注意水質的維護。

[轉貼]http://www.oscar-pet.com.tw/webnews/view.php?SN=119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